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推动的开创之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鲜活例证和生动缩影。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代表回信,满怀深情肯定浙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年来,广大科技特派员在之江大地田间地头取得的累累硕果,并着眼未来提出殷切期待。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支撑力量,浙江高校充分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应用推广。据统计,20年来,浙江累计向全省32个县(市、区)、167个乡镇(街道)派出了15批共计5800余人次的省派科技特派员,其中高校派出2600余人次,约占总人数的45%。


各校结合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领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积极贡献力量”的殷切期待并深入总结经验、谋划创新举措,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


牢记嘱托,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沉下去”

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代表的重要回信在浙江农林大学引起热烈反响。作为省属高校派出科技特派员人数最多的单位,自2003年以来,学校累计派出15批965人次省个人科技特派员和41团次省团队科技特派员。


目前,学校在全省30个县(市、区)乡镇派驻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17名,省团队科技特派员17个,省法人科技特派员1个。另外,还派出市县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2人、团队16个,校级科技特派员352人。


undefined


科学谋划,助推科技特派员制度永葆活力。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出台《关于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激励保障制度,召开社会服务大会、举行科技特派员出征仪式,组织中心组成员、科技特派员集体赴杭州淳安县下姜村举办服务乡村振兴座谈会。


学校结合主题教育,深化“大服务”工作,以科技服务山区26县发展为重点,构建“省、市、县、校”四级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广大科技特派员们争做“农民博士”,为遂昌、开化等浙江山区26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党建引领,助力打造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品牌。科技特派员中党员占比达80%,以党员科技特派员为纽带,推动74个学校基层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开展“组织联建、教育联学、服务联动”,在遂昌、临安等地探索构建“一个二级党组织对接一个乡镇、一个党支部对接一个村”的抓党建联建促乡村振兴模式。


牵头推进“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工作,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优势,聚焦新时代“千万工程”重点领域,打造了“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三幅美丽图、一批特派员”的强农兴农品牌。


实践创新,助效乡村振兴人才链深度融合。学校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新农人为目标,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专硕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特派员制度4.0,为国家、省域乡村全面振兴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新农人,造就了一支“立地顶天”“双能双师”的科技特派员专硕导师队伍。


夯实“产业出题、政府助题、师生解题”做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东阳市等多地建设互建共赢育人共同体——乡村共富学院,努力涵养大学生“三农”情怀和职业素养,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的专硕人才。学校作为第一主持单位的《开展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4.0的农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学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奋力推进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下一步,学校将积极探索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引导更多教师主动下沉农业农村一线,切实把学习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做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强大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搭建平台 精准对接 提升质效

浙江师范大学持续助力

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


浙江师范大学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科技特派员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做法,续写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健全体制机制,提供政策保障。学校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落实条件保障、加强监督管理、实施年度考核等工作;校院两级均出台奖励性政策文件,在津贴福利、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支持。20多年来,累计派出各路科技特派员200余人次,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12个。


注重人才选育,搭建联合平台。科技、人事等部门联合学院负责省市县特派员的选派、培训与交流等工作,每年陪送特派员到派驻地,整合地方技术转移中心等资源,与当地科技部门和县乡领导精准对接,搭建校地桥梁纽带,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累计全面合作县(市、区)10余个,共建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2个、联合研发中心2个,建立科技特派员基地90余个,培训农民15000多人次。


信息化管理,精准对接服务。发挥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作用,依托学校技术创新研究院(金华)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立基层需求库、专家资源库,对接融合地方(县区)服务云平台,促进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累计科技成果转化80余项,提供土壤、水质、病原等检测1500多次;为农业企业、养殖户上门技术服务800多次,服务农业企业100余家,解决技术难题150多项;动植物新品种引进60余个,推广应用面积2万亩,社会经济效益近5亿元。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站在新的起点,强化统筹和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激发科技特派员的动力活力。通过加强人才专题培训和跟踪服务等提升队伍素质,通过延长山区26县服务周期、完善科技特派员往届推荐留任制、重点领域揭榜制等提升服务质效,鼓励带技术、带项目、带资源到基层服务,推动校企地共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室)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全产业链服务,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


以科技特派员“金名片”赋能“中药材”产业链

浙江中医药大学发挥特色优势

助力山区县高质量发展


浙江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医药助力山区十大行动”,助推山区县高质量发展。近10年来,学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共派出个人科技特派员41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4个,入驻省内15个县(市、区),获“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等荣誉。


在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组织“‘同心本草’助共富”等活动,开展“科技特派员风采”系列宣传,引导以科技特派员为代表的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工作要求上来。


undefined


以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学校科技特派员派驻的15个县(市、区)有14个属于浙江省山区26县,大部分山区县有种植中药材需求。学校围绕“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3个核心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和指导,积极推广中药材的种植与管护、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产品开发等技术,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


学校还协调下属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相关合作企业,与山区县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订单式生产,解决药农的后顾之忧。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科技特派员指导山区县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1000多亩,受益群众6万余人,带动人均增收超5000元。


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学校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和校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设立地方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10多个,助力地方特色企业发展。学校在磐安长期服务当地中医药龙头企业,推动破壁灵芝孢子粉、铁皮石斛系列产品的优化和升级,帮助企业实现年产值达1.5亿元。


在庆元精心打造白芨小镇,形成“一园”连“两心”,“两带”串“多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布局,着力培育发展以林下稀缺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等中药材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白芨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已申报浙江省林业重大项目,规划种植中药材5万亩,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以技工技能培训缓解山区留才难题。针对山区县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学校发挥科技特派员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技工技能培训,近3年累计组织开展各类专家讲座72次,举办各类培训班65期,培训人数2000余人,发放培训资料10000多份。


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纽带作用,联系学校相关单位专家和团队到山区开展实践帮扶。截至目前,学校已和9个山区县开展战略合作,帮扶17家山区县中医院,在山区县建立4个研究院、3个技术转移中心。


下一步,学校将按照主题教育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助力乡村振兴、山区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力争与地方共同打造若干个引领浙江、示范全国的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县,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转化为助力我省“两个先行”的具体行动。